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

#影評# 「偷書賊」頌讚文字的力量



電影「偷書賊」(The Book Thief) 改篇自同名暢銷小說。故事背景發生在二次大戰,主角莉塞爾與弟弟因父母身份問題,飽受逼害。因此家人決送兩姊弟往慕尼黑一家人中寄養。但在途中,弟弟不幸病迯,這亦是電影故意開始之處。

就在弟弟舉行喪禮舉時,她發現地上有一本書,雖然她目不識丁,但因好奇使然,便不問自取,暗藏了那本書。到抵達寄養之家後,莉塞爾常因掛念親人,又跟脾氣暴躁的養母合不來,心情非低落。養父見狀,便嘗試不同方法去開解她。他發現她常身懷那本偷書,後來亦知她不懂文字。自此他便以這本書,教她讀寫文字。自始,莉塞爾便開始與文字結緣,家中的地牢,亦成了她的私人圖書館。

與此同時,德國在納粹黨管治期間,焚書運動席捲全國。在其中一次運動中,她趁群眾離去後,偷偷收起未被焚毀的一本書,事情卻被鎮長夫人察覺。幸好鎮長夫人為她守秘,並讓她藉運送洗衣服為由,到訪她家中藏書室閱讀。某天,修柏曼一家收養了一名猶太難民麥斯,他也熱愛閱讀,並孜孜不倦教導莉塞爾,有關用閱讀理解和文字運用技巧,成為了她一生中,最重要的人。

「偷」背景發生在二次大戰,觀眾強烈感受到,德國在納粹黨統領下,當地人民的言行、思想被受抑制和監察。女主角莉塞爾對文字和書籍的渴求,不時帶給身邊友人麻煩和誤解。但大家也對她也處處忍讓和相助,因為大家心中清楚明白,追求知識和真理,本是文明社會理所當然的事。電影尾聲,莉塞爾在防空洞的表現,正正彰顯在戰亂中,作為知識份子的重要性。就以莉塞爾為例,當大家遇上危機,慌串大亂時,她利用學懂的文字,影響身邊的人,令他們不再畏懼,讓他們的人生重燃希望。故事的主旨,就是頌讚文字的力量。它讓古人的經驗和智慧記存,讓下一代得以學習和繼承、改進和發揮,形成獨特民族文化。

為保留原著神髓,電影版亦保留死神一角,用第一身角度,以聲音亮相,觀看莉塞爾一生。惟死神在整套戲現身的次數不多,到了結局尾聲,才有較多亮相機會,故出來的效果,死神一角跟整個故事格格不入。若然編導將之影像化,並多加穿插於故事之中,或可令電影生色不少。「偷」一片對於看過原著小說的朋友,或較有濃厚興趣,但未看過的,也無傷大雅,只看前略為知悉當年納粹黨在德國焚書、逼害知識份子和猶太人等事,已教人看得投入。作為家長,亦可從「偷」中偷師。若要家中小孩愛好閱讀和勤學,首要如莉塞爾的養父和麥斯,燃起她對閱讀興趣。單靠打罵、威逼子女讀書,只會適得其反。
偷書賊 The Book Thief

來源:20140127【新報】.投資人語「翻本大師」

http://www.facebook.com/Terry.HSI
二十世紀褔斯影片(香港) 梁永祥 Terry Leung


「翻本大師」手機 App 集電影資訊、小米和白戶波馬股心水。
現正公測(Android only),歡迎下載。http://goo.gl/z0nJ8C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