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

#影評# 「阿信的故事」活著只為了家人



80年代長篇日劇「阿信的故事」,為NHK開播30周年劇集,創下在日本史上最高收視劇集,平均達52.6%,最高一集達62.9%。後來該劇亦在全球63個國家播放,當中包括香港、台灣、越南和伊朗,當年香港版的主題曲,由翁倩玉主唱的「信」,當年唱到街知巷聞。為了紀念該劇播出30周年。有關方面推出了同名電影版,由童星濱田茲音擔當阿信,母親一角由「半澤直樹」的上戶彩所飾。

看過電視版的朋友,難免將之與電影版比較。兩者雖同以谷村信為主角,但電視版詳盡談到阿信的一生,包括其老、中、青三個階度。當中又以田中裕子所飾演的少婦版阿信,為劇中的戲肉。因涵括阿信的感情史、當時社會風氣變遷、以及二次大戰等戰爭史、內容相對豐富和充實。相對之下,電視版的童年階段,為劇中篇幅較少的部份,著墨不多。

今回電影版,以阿信的童年作切入點,可當作是電視版的補遺。故事發生在明洽34年(1901年),谷村家生活貧困,阿信在7歲時便送到木材行當家庸,幫補家計。及後因被誤會偷錢,阿信一怒之下,打算徙步回家,卻在大風雪下昏倒,結果遇上生命中第一位啟蒙老師,教她寫字,讀書...
回憶當年電視版的出現,掀起全城趕回家,追看「阿信的故事」的風潮,因故事勾起年長一輩,年少時的痛苦回憶,他們在邊看阿信,邊談起當年戰亂走難,文革時期的苦況。所以特別受,年長的人推祟備致,再由他們推介晚輩的給晚輩、小朋友收看。因此,假使此片大收旺場,有關方面會否考慮增設廣東話版本,吸引年紀老邁的長者,重拾他們一起晚晚早回家、追日劇的集體回憶?

至於電影版,因只談及童年的阿信,在社會變遷和歷史的陳述不多,焦點全集中在童星濱田茲音一人身上,由她支撐整部電影。她的演技成為本片優勝劣敗之關鍵。可幸濱田茲音不負所託,無論造型和演技,甚得觀眾喜愛和欣賞。只是本片明顯為素造她悲情人物形象,部份情節,過於催淚和煽情。對於「有備而戰」的觀眾,部份情節或會帶出反效果,感到刻意賺人熱淚以為之。但中後段有幾場淡然的感人位,卻令部份觀眾「失守」飲泣,一如諺語「有心栽花花不開,無心插柳柳成蔭。」

戲內也不乏人生哲理,例如「女人都是這樣,勞碌一生都不為自己,為的都是照顧父母、丈夫和子女」這不其然想到「父母對子女無償付出」這一點。有時候,觀眾入戲院觀看電影,無非是追尋生活中欠缺的情感。「阿信的故事」就像一道清泉,提醒大家應如阿信一樣,待人要有誠信、要堅持信念和凡事相信,才是做人應有的態度和原則,而非只懂練精學懶、語言偽術、抽水和認叻。
「阿信的故事」Oshin
來源:20131122【新報】.投資人語「翻本大師」
Sundream Motion Pictures 驕陽電影 梁永祥 Terry Leung 759 阿信屋


「翻本大師」手機 App 集電影資訊、小米和白戶波馬股心水。
現正公測(Android only),歡迎下載。http://goo.gl/z0nJ8C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