繼「白宮管家」(The Butler)、「曼德拉: 漫漫自由路」(Mandela: Long Walk to Freedom),在港將再有以黑人維權題材的新戲,由「飢餓」 (Hunger)史提夫麥昆導演執導的「被奪走的12年」(12 Years a Slave)。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,發生在1841年的美國,因當地各州的文化差異,黑人的待遇也截然不同。例如紐約州奉行公民自由和平等,但素來保守、傳統的南方洲份,則存有奴隸制度,擁許富人蓄奴,將之視為家中財產。故事主人翁索羅門諾薩普(Solomon Northup),為受過高等教育的黑人小提琴家。一家四口定居於紐約,本過著幸福無憂生活。後來索羅門為了賺取外快,結果被人出賣,賣到南方路易斯安那州當黑奴,自此過12年非人歲月。
本片賣點在於導演史提夫,他善於以寫實手法,把受苦者遇到的慘痛經歷,令觀眾親身親歷其境,達致身同感受的效果。透過其個人特色的拍手法,即同一鏡頭,長時間停留在同一場景,讓觀眾以第三者角度,觀察受苦的不人道對待。觀感受彷如觀看由奧斯卡導演、嘉芙蓮碧格露(Kathryn Bigelow)的追擊拉登行動 (Zero Dark Thirty),觀眾由故事開始,直至結尾一刻,長期處於不安、絕望,及替戲中苦主們難過。
惟「被」跟「追」不同之處,前者沒有過於殘虐或血腥情節。導演只希望觀眾在意識上感受到苦主們,在被虐或羞辱時的精神和肉體上的痛苦,未有過於刻意把情節,足本呈現在銀幕上。某程度上,卻可廣納一些欲看此類題材,但懼怕觀看過份暴虐場面的觀眾。
數戲內數個高潮位,先提索羅門在首個白人家庭為奴時。因他跟工場主管口角,結果諧到對方尋仇那幕。那場戲令觀眾,一如戲內索羅門的同胞,內心雖欲上前迎救他,但最後還是深怕受掀連,最終還是選擇冷眼傍觀,看着索羅門繼續受到逼害。另一高潮位,則是索羅門在最後一家白人顧主為奴的日子。今趟最受逼害者並非他本人,而是他周遭的同胞。他們不止在行為上,就是連思想、包括喜怒哀樂、以至生存權利,全受那喜怒無常的白人顧主所支配。其中一位女奴的遭遇,更令部份觀感觸飲泣。
戲內惟一較正面的訊息,以及較令人安慰的情節,就是索羅門當奴的12年期間,對渴求自由的堅持,和他被拯救的過程。至於畢彼特(Brad Pitt)方面,因他的出鏡時間甚短,跟索羅門的交情顯得十分薄弱,跟本片風格有點格格不入。但據導演史提夫所說,沒有畢彼特的製作公司Plan B,「被」也沒法拍成。或許觀眾知悉了這點,會認為他的出現,最主要是用作緩和觀眾緊張不安的情緒,情理安排上是否存有反駁,已無關宏旨。
被奪走的12年 (12 Years a Slave)
來源:20140211【新報】.投資人語「翻本大師」
Golden Scene Co. Ltd. - Film 梁永祥 Terry Leung
「翻本大師」手機
App 集電影資訊、小米和白戶波馬股心水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