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影「曼德拉 - 自由之路」(Mandela:Long Walk to Freedom)改編自曼德拉自傳「自由之路」(Long Walk to Freedom),由「帝國驕陽」(Gladiator)、「孤星淚」(Les Miserables)金像編劇,威廉尼爾森(William Nicholson)執筆。「曼」詳細講述曼德拉一生的抗爭之路。年少時為了爭取民族自由和權利,當了革命組織領袖。起初他以溫和手法,帶領抗爭,但成效不彰。結果在61年組織了「民族之矛」軍事組織,改以武裝手法抗爭,引來當權者恐慌和大規模輯捕,結果被判終身監禁。直至80年代末,南非在國際輿論壓力及制裁下,開始正視國內人權問題。在獄中渡過了27年頭的曼德拉,獲得假釋並與當局談判,尋求徹底解決紛擾不休的內亂方案。最終,南非在 94年廢除了種族隔離政策,同年曼德拉亦當選了南非總統。一個建基於平等和自由的新南非,從此誕生。
相對其他同以偉大領袖為題的電影,「曼」沒有對主人翁作過度美化,或又是避重就輕,省卻談他曾發動的武裝抗爭的史實。戲內也不忌諱,提及他和妻子,因抗爭手法出現分歧,影響了二人感情關係等。此外,本片可謂動靜皆全,因片中有頗多的抗爭場面,例如60年南非沙佩維爾屠殺事件。而場面的處理手法,包括取鏡和配樂,傾向以動作片方式拍製,給觀眾有更緊張和壓迫感。至於他在獄中的待遇,由最初鋃鐺入獄到後期的鐵窗歲月,也鉅細無遺,呈現在大家眼前。
以上種種,無疑令「曼」的內容,非常豐富。但電影的主旨,卻因而變得含糊,如談及曼德拉的鐵窗生涯,便佔據了不少時間,這令觀眾一度有感,故事會否變成「曼德拉之監獄風雲」。而自他假釋、跟當時南非白人當權者談判、到當選總統的經過,也因片長所限,變得從簡。
其實,「曼」最令人佩服的,是他懂得因時制宜,靈活改變他的抗爭手法。正如期中一段,講述曼德拉囚在輕度設防的監獄時,跟鐵絲網外的一群青年人對話,並說服他們加入非洲人國民大會。雖然這一段是文戲,但卻是本片最精彩和引人深思。對於欲想觀看領袖題材電影,但懼怕過多文戲,情節單調而感到納悶,這套動靜俱備的「曼」,可成他們的入門電影。
曼德拉 - 自由之路 Mandela:Long Walk to Freedom
來源:20140130【新報】.投資人語「翻本大師」
Golden Scene Co. Ltd. - Film 梁永祥 Terry Leung
「翻本大師」手機
App 集電影資訊、小米和白戶波馬股心水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