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

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不可多得的珍貴電影

《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》( Boyhood )。它的性質有點似日本NHK知名電視劇《海女》。後者的主角是一名女高中生天野秋,故事時期橫跨2008年暑假到2012年共五個年頭,講述她從學生到投身社會的成長路,同期亦加插大量的日本懷舊事物。此劇的不少特色笑位,疑似被「老表」字頭的本地電劇參考和模仿。

層次遠超日劇《海女》

《我》由《情約半生》導演李察連利加 ( Richard Linklater ) 執導,他從2002年起,花了12年時間拍攝拍成。電影主角為男孩明森,故事講述他從6歲小孩,直至長大成人,入讀大學的成長經歷。戲內的所有角色,隨着拍攝的時間和故事進度而成長,這也就是《海》難以跟本片類比的地方,因為她們在製作層次上,有很大差別。

《我》除了談及明森的成長,也提及當時美國的政治環境,一些人生哲理等。那些看來平凡和瑣碎的事,因導演編寫的劇情,很配合當時的美國社會政經環境,因此懷舊意味濃郁。例如小時候的明森愛踏單車、看雜誌作為消閒活動。待他年長一點,就多花時間在電腦上,而當時的電腦顯視器,不是現時簿身的16:9液晶顯示器(LCD),而是舊式的4:3顯像管(CRT) 電視。談到當地政事,最有趣是某年碰上美國總統大選,明森的生父強調「除了布硃,甚麼人也可以選出來」但結果如何,大眾都知道,現時世界各地,亦自此被恐襲陰霾所籠罩。

明森的母親也算是悲劇人物,她思想傳統,很想有一個完整的家,不幸的是她多次遇上難以付託終生的男人,致使明森和他姊姊的成長路變得崎嶇。幸而《我》跟其他少年電影不一樣處,導演沒有就此事大造文章,明森和他姊姊算是非常懂事,雖在年輕時出現反叛期,但總算努力讀書,順利升上大學。很多時父母的關係很影響子女的成長,但亦有些影響不太明顯,片中明森就是其中之一。回說明森母親的不幸,反映了美國離婚偏高的情況。至於離婚成因,除了性格不合,經濟環境轉差也是其中因素。

勾起觀眾集體回憶

《我》沒有多大的起伏位,若看畢整套片,嘗試將故事重新說一遍,恐怕大家因戲內支線豐富,而有些遺漏。本片精彩處,在於故事內每人發生的大小事,談過的一些話,所作的行為,每分每刻都勾起觀眾的集體回憶。有些地方,更成為了日後的伏線,例如明森母親當年跟年輕水喉匠工人說了一些話,多年後她重遇那位工人,這一幕簡直是妙不可言。《我》在講求效率和金錢掛帥的電影世界裡,成為不可多得的珍貴電影。



《翻本大師》Android 手機App,集電影資訊、小米和白戶波馬股心水,歡迎前往 Google Play,尋找 白戶 翻本大師,下載使用。

https://play.google.com/store/apps/details?id=com.hsiterry.winmoney&hl=zh_TW
後備連結
http://goo.gl/cOQ7DH

Android App http://goo.gl/cOQ7DH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