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4月27日 星期三

《嫲煩家族》惹笑寫實

山田洋次繼《東京家族》後,新作《嫲煩家族》(家族はつらいよ)同樣以日本家庭倫理為題材,但兩者風格截然不同。《嫲》以喜劇型式,借平田家「老中青三代」的家庭成員對「家」的不同看法,諷刺現今日本常見的家庭問題。
故事發生在平田老先生一家。平田老先生三代同堂,他的長子幸之助一家、幼子庄太(妻夫木聰 飾)與其同住,二女和丈夫則與其相鄰。他們表面為模範家庭,一家生活得樂也融融,實際卻各有盤算,部份更對個別成員不滿,只是一直難於啟齒而無奈啞忍。這個「家庭危機」,最終由嫲嫲 – 平田老太一人引爆,引發連串意想不到的笑彈。
笑彈連發 無冷場
《嫲》的性質近似話劇,故事主要發生在平田老先生的住所內。由於場景變化不多,觀眾自然把焦點放在故事內容、對白、以及各人演技上。幸好以上種種,全都在水準之上,加上配樂為知名大師久石讓,觀眾在悠揚悅耳的配樂下,逾個半小時的「家庭糾紛」就像轉眼即逝,毫無冷場。
ka04310
山田洋次善以細膩寫實情節,觸動觀眾心靈。譬如起首時平田老先生回家後,隨意丟掉襪子,這與結尾同類場面產生「首尾呼應」;尾段平田老太本已立下決定,突如其來的一個電話,即令她心猿意馬等。由於情節的真實性強,縱是《嫲》的劇情帶點瘋狂,觀眾從中也不時作出反思,想想自己真的有否好好對待自己的父母、伴侶及子女。
現今家庭寫照
某程度上,平田家就是普羅家庭的寫照,當閣下想不通家中父母、伴侶及子女的行為和想法,又或是自己有可不足之處時,《嫲》可會成為閣下的「家庭字典」,給你一個滿意答案。
ka04868
回說戲中的「家庭危機」,從發生初期各人表現漠不關心,欲僥倖置身事外,到後來發現事態嚴重,眾人嘗試攜手合作解決問題,卻可惜弄巧反拙,覆水難收。由於整件事以喜劇呈現,觀眾看時或許感到滑稽荒唐,但再三細想下,平田家發生的問題,可會或多或少發生閣下家中,分別只在於「事態」嚴重性,家中有沒有如平田老先生那類傳統大男人、動輒發老脾、為人「憎人富貴厭人貧」、縱是家人,也不留餘口,喜愛諫諍、譏刺和奚落別人為樂。
假如閣下家中不幸有此類成員,欲指正他的錯處卻又難於啟齒,大可考慮相約他觀看《嫲煩家族》,祈望他在笑聲中自省,進而改過,增進家庭和諧,也算是上策。
image001
好戲連場 facebook 專頁: http://www.facebook.com/moviekiwi
《全民媒體》

《香港花生》
 TBC

《謎米香港》

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

《我來自紐約》言簡情深

溫情片素來「易拍難精」,它不可像商業片,以俊男美女演員、情色血腥等招徠觀眾。倘使拍得過於拘謹,流於說教,也就變得像「教育電視」一樣沉悒,如同「趕客」。
獅子山下 笑淚交織
由港星狄龍、陳沁霖和陳智深主演、宣萱客串的 《我來自紐約》 (The kid from the big apple),雖是一套馬來西亞電影,但故事主人翁的住處環境,極像七、八十年代香港「獅子山下」的唐樓和屋邨,加上戲內不時出現傳統華人的風俗習慣,主角言談間時有夾雜點廣東話,不論是香港觀眾或是海外華人,會對《我》倍感親切,全無隔閡。
故事以三代爺孫為主。狄龍所飾的林春根是一名鐵打醫師,深受中華文化儒家思想影響,凡事重孝道,以禮義為先,甚得鄰居街坊尊重;宣萱飾演他的女兒林淑嫻,為人剛愎,與父親不咬弦;淑嫻女兒Sarah自幼在美國長大,對中華文化及爺爺春根毫無認知。二人相處,更像「貼錯門神」,水火難容。
BA2_5261
編導張爵西抓緊三人截然不同的成長背景、性格和處事方法,加上一眾親切有善的鄰居們,拼奏出大量令人莞爾、捧腹大笑的喜劇情節。故事中後段逐混以細膩動人的親情戲。縱非眼淺之人,也會不自覺地看得雙眼泫然。
三言兩語 觸動心坎
《我》的橋段雖屬新瓶舊酒,亦沒有蜿蜒曲折的劇情,但它的「酒」較一般的溫情片「醇厚」,關鍵在於本片節奏明快;美術設計、攝影和剪接出色。此外,戲內一眾演員,那怕是配角的阿明(梁拯康 飾)和明嫂(鄧壹齡 飾),他們的演出自然,完全投入了角色,觀眾亦很快也接納他們,當成自己親人一樣。他們彼此簡單的三言兩語,足以觸動觀眾心坎。電影播畢後,本人對林氏一家依依不捨,這是近年經歷密集觀戲後,早已遺忘的美好感覺。
BA2_0221
對《我》的依依不捨,除了角色們,還有景物方面。假如林氏發生在香港,結局或許與電影大有出入! 須知香港早已成為「超級石屎森林」,鄰居之間互不相往,全多終日關門閉戶。比鄰相住數十載,仍未知姓甚名誰者眾! 現今香港小孩須面對沉重的家課、考試和課外活動,早已令他們之間失卻友誼,只存有競爭;香港工時普遍過長,打工族多早出晚歸,跟長輩或子女相見日少,代溝日深。
對香港觀眾而言,看《我來自紐約》除了歡笑與淚水外,還會勾起他們昔日「獅子山下」精神,以及家人融洽相處、鄰居守望相助的逝去情懷。
BigApple_Poster-V2.2
白戶則道
好戲連場 facebook 專頁: http://www.facebook.com/moviekiwi
《全民媒體》

《香港花生》

2016年4月20日 星期三

《因真相之名》60分鐘時事真相

本屆奧斯卡最佳電影《焦點追擊》(Spoltlight)以沉實手法,突顯新聞的影響力和重要性,並彰顯新聞工作者的衛大,他們本著良心,排除萬難,不畏強權揭露真相,捍衛公眾知情權。電影敘事手法直述及正面。
同樣以新聞為主題,改編自真人真事的《因真相之名》(Truth),故事涉及知名美國新聞節目《60分鐘時事雜誌》(60 Minutes II)和美國總統大選,加上男女主角為荷里活影星羅拔烈福(Robert Redford)和姬蒂白蘭芝(Cate Blanchett)。相對之下,《因》的給引力遠較《焦》為大。
峰迴路轉 引人入勝
敘事手法《因》亦的較為大眾化及「親民」,故事亦較《焦》為峰迴路轉,引人入勝。《因》沒有一面倒向新聞工作者高歌頌德,從《60分鐘》製作人員的一時疏忽的事件上,本片道出新聞工作者常於社會公義和商業市場中作出兩難抉擇。不少新聞從業員本著良心和公眾知情權去追訪新聞,出眾者更贏得公司及公眾尊敬和美譽。但無論如何,那怕只是一次錯失,即被「千夫所指,無疾而死。」如同踩鋼線的特技人一樣,每次演出也不容犯錯。
《因》談到人性的醜陋,卻非常精闢,亦跟現今的政治氣候相近。正如女主角梅普斯(姬蒂白蘭芝 飾)多次提到「事態發展,早已令人”忘卻初衷”﹗」她這一番話,令人聯想起如今部份官員和政客。他們每有犯錯,第一時間並非道歉或作出補救,而是戾橫折曲,把公眾視線轉移,從中甩身脫罪。
公信力為媒體基石
《60分鐘》自1968年啟播至今逾40年,一直成為新聞業界先導者和標準。節目製作人員因一時之錯,電視台高層為保公信力,便毅然棄車保帥,可見公信力對新聞媒體的重要性。
現今不少本地新聞媒體,卻是政治商業主導。每有高官貴人犯錯,便不惜指鹿為馬,顛倒是非,想盡辦法替其脫罪,導致公信力盡失,加上新媒體興起,在「真相往往來自facebook,而非新聞報導」下,觀眾讀者們自然捨他們而去,那些新聞媒體被淘汰,被結業看來是唯一出路。對香港新聞工作者而言,看《因真相之名》定必令他們百感交雜,倍感唏噓。
白戶則道
好戲連場 facebook 專頁: http://www.facebook.com/moviekiwi

原文連結
http://hkcitizensmedia.com/2016/04/19/%E3%80%8A%E5%9B%A0%E7%9C%9F%E7%9B%B8%E4%B9%8B%E5%90%8D%E3%80%8B60%E5%88%86%E9%90%98%E6%99%82%E4%BA%8B%E7%9C%9F%E7%9B%B8/